首页

国产视频在线看

时间:2025-05-29 07:30:04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39920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“黑科技”助力残障人士出行 来看看“电子导盲犬”是怎么营业的

在清华大学本年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——2024届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会上,首次设立了西部东北招聘专场,邀请了西部东北地区170余家单位来校招聘。

台商吕尚奇“登陆”32载:农业发展前景广阔

在开幕演讲环节,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炎顺表示,显示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端口,其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体验不断升级。“显示无处不在”已经成为了不可撼动的产业发展共识。当前市场正在逐步恢复,显示产业未来必将是明朗可期的。

驻日美军基地有毒物质流出 日方一个月后才被通知

“绣针轻轻拿,布上开满花,绣山绣水绣太阳,绣出百里画廊迎朝霞”。柯赛绣,来源于英勇善战的哈萨克族部落女首领柯赛·阿娜,她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更新,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,在2010年入选新疆“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
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易鹏飞受贿、滥用职权案一审宣判

——贴靠刺探。梁成运通过餐叙、拜节、组织侨团活动等方式,贴靠我驻美机构和人员,刺探情报,监视在美华人华侨,并通过专用手机和电子邮件,随时向美间谍情报机关报告。

岸田文雄回应众议院补选大败:不会解散众议院

以“掌上办事之城”的打造为例,去年,杭州创新打造“亲清在线·政策超市”,线上兑付资金255亿元、惠及企业11.9万家。截至今年7月,杭州政务服务事项“一网通办率”达到99.7%,585项个人事项“一证通办”、279项涉企事项“一照通办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